台灣米真的很好吃!而且品種多元,各種口感都有。

但台灣飲食選擇多,相對的也有稻米過剩的問題,而收割後的廢棄稻殼也是不少農家最難以處理的煩惱。

 

過往過剩米大多是作為飼料或開發食品類的商品,但有一群來自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的學生,將米製產品衍生稻日常生活中,讓米變身為蠟燭。

 

他們以白米、糙米、黑米、紫米、紅米研磨後取出的花青素作為染料,以米糠製成蠟油,做成五款不同造型、不同色彩且有著不同香氣的畢業製作作品。

 

雖然暫時隨著畢業製作落幕,但真的期待未來能夠量產,也能帶動後續更多年輕學子對於米類產品的開發利用。

 

那麼,一開始說的最讓農民煩惱的廢棄稻殼呢?

 

只要有碾米,就會產生廢棄的稻殼,完全無法避免。根據農委會統計,台灣一年產生36萬噸的稻殼,體積相當於台北101。

 

台灣最知名的三好米便投入研究,將稻殼發展成生質燃料,生質燃料透過氣化技術可轉換成熱能和電能,成為綠電。而透過這樣的技術所殘餘的稻殼灰,因為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,具有多孔性和吸附性,台灣也有企業將其與紡織結合,開發出吸濕除臭功能的織品。

 

台灣工研院也與其他研究單位運用廢棄稻殼研發出「富氧炭材」技術,並應用在空氣輕寄設備當中。更令人驚喜的是,目前已在南投縣佑民醫院驗證使用,提供醫護人員更健康安全工作環境。

 

在這疫情肆虐、醫護人員必須堅守醫療第一線的時代,這樣的技術和實際運用真的揪感心。

 

 

而在日本,他們也將生質燃料運用在各式防臭商品,並成功研究出以炭粒吸附氫氣,降低儲存氫氣時的壓力,希望能大幅推進世界各國的氫氣車開發。

 

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稻米,除了食品之外,還有那麼多生活和工業上的驚奇,真的是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學問深」啊!

 

 

資料來源:

https://www.shoppingdesign.com.tw/post/view/6648?utm_source=facebook_sd&fbclid=IwAR3FE6BSuCRzybhbjphSlp0_itsp4NW_EQKwyO7rexedc3iTZhA3KkKNW1M

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02718

https://www.ecomaxtex.com/recycled-rice-husk-fiber/?lang=zh-hant

稻殼再利用「稻殼炭」協助氫氣動力車開發-民視新聞 – YouTube

廢棄稻殼循環化身空氣清淨新利器 科技力落地南投 富氧炭材為產業加值-最新新聞-新聞室-新聞中心-工業技術研究院 (itri.org.tw)